东南网5月12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通讯员 张钊瑜)在电力行业,人才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更是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面对行业挑战的日益增多和工作压力的持续增大,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设已成为电力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日前,记者从国网福建技培中心(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获悉,围绕国家电网“人才强企”战略,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该中心成功构建了覆盖电力人才“职前培育+职后培训”的全周期心理健康护航工程,形成了“教育—培训—实战”三级递进模式,为电力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聚焦职前教育:为学生夯实心理健康根基
针对高职学生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学业压力、自我认同不足和焦虑等问题,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五位一体”心理育人体系,涵盖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和教研并举等五个方面。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提升》必修课,融入职业规划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目标。同时,针对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开设“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专题讲座,培养朋辈互助能力。此外,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发了“网络成瘾干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等微课程,精准施教。
在实践活动方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精心打造了“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5·25心理健康月”等品牌活动,通过短视频、心理主题漫画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模拟面试压力管理”等体验活动,增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近三年来学校开学初心理普查数据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保持在4%左右,心理咨询主动求助率提升60%。
助力职后培训:为电力员工筑牢心理防线
电力行业高风险、高负荷的特性对员工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国网福建技培中心自2012年起开展电力安全心理培训,构建了集心理认知、压力管理、团队协作与应急演练于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框架。通过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提升员工对工作环境心理风险因素的敏感度与应对意识。同时,教授压力管理方法和情绪调节技巧,帮助员工有效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此外,通过团队拓展训练、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心理默契。
在应急情境模拟方面,中心通过高仿真、高压力应急情境模拟训练,提升员工应急反应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引入“心理脱敏训练”和生物反馈设备,针对员工在危机情境中的心理状态靶向干预,增强心理韧性。截至目前,该培训体系已累计为全省电力系统员工开设培训讲座近百场次,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次。相关成果获得省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并在CN刊物发表,形成了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安全心理学”理论框架。
赋能竞赛团队:助力参赛者实现卓越表现
在电力行业技能竞赛中,参赛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压力与挑战。自2017年起,国网福建技培中心为行业内竞赛团队提供赛前、赛中、赛后全方位心理支持。通过专业心理量表对参赛队员进行全面评估,精准识别其心理状态和压力来源,制定个性化减压方案。同时,配备专业心理教练,提供实时心理支持和现场心理急救服务。在赛后,对参赛队员进行全面心理评估,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服务。
通过赛前减压体系,参赛选手的焦虑指数平均下降38%,高压情境下操作失误率降低53%。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效率提升50%。该体系累计助力近三十支参赛团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斩获大奖,数支参赛团队及数名参赛队员个人成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护航应急抢险:为抢险队员提供全链条心理支持
电力应急抢险任务面临着高风险、高强度和高压力的挑战。自2020年起,国网福建技培中心为“服兵役制”应急基干分队建立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恢复”全链条的心理支持体系。通过心理韧性训练、危机干预机制、团队氛围营造和灾后心理恢复等模块,为抢险队员提供全方位的心理保障。
通过心理韧性训练,结合VR技术、实景模拟等手段,提升抢险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为整支队伍配备专业心理援助人员,制定详细的危机干预流程,提供即时心理援助和心理急救服务。在灾后心理恢复方面,通过灾后心理评估,精准识别队员的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截至目前,该体系已累计为18期应急救援基干分队提供系统性心理服务,建立360名队员心理档案。灾后心理恢复训练使参训队员在任务后3个月内实现心理状态正向转化,心理创伤发生率下降,任务后心理复原周期缩短。
“国网福建技培中心(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电力人才全周期心理健康护航工程,不仅是电力行业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更是站在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高度,为电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的重要支撑。”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不仅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对电力行业人才心理健康保障的高度重视,为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电力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