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是上海动物园的标志性风景线,置身湖边或桥上,透过斑驳的光影,聆听鸟儿的鸣叫,无数游客沉醉湖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可是,游客们发现,最近天鹅湖怎么干了呢?到底发生过了什么?
原来,这片上海动物园最大的水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清塘除淤工程。由于数量众多的雁鸭等鸟类日常的粪便和食物残渣都会直接排入湖中,日积月累会导致湖底积淤,水质变差恐影响到动物们的日常生活和生长发育,七八年一次的大清淤工程,有助于改善湖体水质,预计到今年8月才能完成。
据悉,始建于1959年的天鹅湖算是上海动物园中的老字号了,由一座三孔桥把湖面分为东天鹅、西天鹅湖。湖中有5个小岛,岛上设置造型别致的笼舍,供游禽栖息产卵。30多种、数百只水鸟经多年人工饲养,已适应湖中环境,时而飞翔,时而戏水,鸟儿们早已在此繁殖后代。
除了湖中的原住民,多年来入秋后,还会有大批夜鹭等候鸟在天鹅湖越冬,群鸟夜间密集栖息于岛上、树上,致使树身与地面铺满一层白色鸟粪,形成了著名的“天使(屎)之路”。
园方工作人员说,犹记得1999年6月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动物园95%的面积被水淹,闭园三天,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全园职工防汛防涝、抢救动物,所幸未造成损失。
今年春天的这场清淤行动,自3月8日正式启动。那天,鸟队技术员联合食草、食肉队的姑娘小伙,三四十人浩浩荡荡朝着天鹅湖进发,而上一次这样的整湖清淤的大阵仗还是在2011年。
为了尽量减少清淤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天鹅湖清塘工程将分批进行,先清“西湖”,再清“东湖”,将游禽都引导进入三孔桥以东的湖区是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只见游禽岗位小队长小朱手握竹竿,撑上小舟,在宽阔的湖面上熟练地驱赶游禽,其他猛士们则在岸上引导游禽的游向。引导工作完成后,三孔桥下的水道被封堵,天鹅湖西湖的水被抽去。
这是动物园水系水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环,简单的说就是清完西湖清东湖,不过可不是“清理”——“注水”——“清理”——“注水”这么简单。工程中还会涉及超磁分离设备安装、浮动湿地安装、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种植、底栖生物投放、生态系统调整等复杂工序,对全水系分区进行水生态修复,完善生态系统。
游客们目前可以在东湖观赏各种游禽。湖区封住至今,水域面积骤减使动物稍显拥挤,为了尽可能扩大动物的生活区域,饲养员已将天鹅湖隔离区的隔离网撤离,如今隔离区内的小岛已经成为不少雁鸭常驻之处。同时,由于天鹅湖区之前雁鸭们的喂料点在西边被封住了,饲养员特意在东边湖岸找了适宜的地方新增了几处喂料点,动物们似乎也已习惯了这个新地址。而鹈鹕的喂料处就在东边因此进食没有影响。
如今,虽然生活区域的减少使得湖东的动物密度有所增加,不过天鹅湖上的鸟类们已经对新生活适应良好。鹈鹕们的繁殖也并未受到影响,大部分时间仍然聚集在鹈鹕岛上。
湖水见了底,有游客发现仍然有七八只游禽在这活动,难道是把它们遗忘了?原来,那几只游禽是绿头鸭,头部绿色、颈部有一个白环的是雄性,通体灰色调的是雌性。这几只鸭可不是工作人员疏忽大意忘记引导的,而是因为它们是野生派,平常白天进食时会飞来天鹅湖面,也会与其它游禽追逐打闹一番。每当夜幕降临,它们便会飞回湖边的树林中休息。因此它们可不惧怕工作人员的引导和驱赶,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与工作人员周旋,人来追赶它就飞回树林中,人走了以后再飞回来继续活动。
这几只顽强的绿头鸭会不会没有食物?工作人员介绍,绿头鸭属于杂食性动物,除了会吃野生植物的叶、芽、茎等,也会进食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动物。随着西湖的水位逐渐降低,淤泥逐渐呈现出来,泥中的水生昆虫和贝类正好让它们大快朵颐。除此之外,它们仍然可以飞到东湖喂料点与其它动物一起进食,因此不需要担心挨饿的问题哦。
天鹅湖每年都有数十只自然繁殖的绿头鸭,待它们长大之后,一部分会随着大部队进行迁徙离开上海,另一部分会习惯天鹅湖的环境和食物,从而留在天鹅湖。因此在天鹅湖三孔桥游览时,如果运气好,可以看到数只绿头鸭或者雁类从头顶飞过。
据悉,就算是没有清淤大工程的时候,园方每年也会在湖里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苗和一些蚌类等水生动物,夏天则会种植大薸,利用生物净化作用来处理天鹅湖水,还会并定期打捞湖面的杂物羽毛等。而这次清出来的蚌壳等河底“好货”,野鸟们可都有口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