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
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超级工程必须是超级质量
2017年,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表明,中国在超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跨境工程组织管理和决策协调机制等多个领域取得全面突破。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超级工程必须是超级质量。”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超长钢结构、“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工厂、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在苏权科看来,港珠澳大桥的重大成果有两方面,一是跨海桥岛隧集团工程的核心技术与标准体系,这些成果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基础;二是首次由粤港澳合作共建重大工程,创立了三地协同,决策协调发展和协商解决争端的管理机制。这些成果在合作共建项目领域有更大的价值。
“我们创新了海上装配化桥梁、人工岛、海底隧道等工程理论和核心技术,并且建立了工业化建造体系。就是把桥梁和隧道都在工厂里制造后,再用大型设备运到现场,在海上拼装、在海底对接,铸就高品质的大型跨海通道,我们甚至因此拿到了许多国际订单。”苏权科表示。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让科技创新工作走在设计施工的前面,能够真正起到指导设计和施工的作用。”苏权科介绍,为了能够编制出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科研规划纲要、设计咨询管理办法、质量管理方案等在内的总体科研规划,他们整合了行业内外的力量,甚至国际力量。工程还没开工前,他们提前几年就开始组织各类专题研究工作。“有了基础研究,包括对关键技术的攻关,我们在施工前就有了成果支撑。”
筹备7年,施工7年,苏权科带领他的团队先后组织开展了80余项专题研究工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苏权科提出了“对特大型超级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进行单独立项”的建议,“只有把前期工作做得更透彻、更扎实,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大型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一般是以撰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式来进行。只有报告通过审核后,才能得到项目资金支持。”苏权科告诉记者,由于开展工可报告没有专项经费支出,很有可能导致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与深入,人员和研究机构也不稳定。“特别是一些重大工程,还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瓶颈性问题,一些风险有待评估。”
“对前期研究工作能够进行单独立项后,每年有预算经费作为支撑。在工程开工前,我们就有条件充分掌握基础材料,收集各类数据,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设备、关键材料提前进行筹划,我们的重大工程项目就一定能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特大型工程来带动学科发展,以及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换代。”苏权科表示。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廖琨 程璐 张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