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问我这么一个问题:“一些大学喜欢招高级工程师,或者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是为何?”
大部分高校老师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而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高校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行“招安”,为的就是弥补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只会“纸上谈兵”的短板。让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赴高校任教,一方面可以解决“实战经验”匮乏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中能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四年之后的就业质量“奠基”。
但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愿意“屈尊”去高校任教吗?我们知道,教师的工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的工资,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相比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高校要把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挖”过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行:其一,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对教师行业充满着无限憧憬,而且该高级工程师在企业的职业倦怠感比较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就算高校给的待遇和企业的一样高甚至比企业更低一些,某些高级工程师也会“将就”。
其二,对工资待遇不愿意“将就”而是非常“讲究”的高级工程师,你想把他从企业“挖”到高校,你得给出比企业要高的待遇才行。当然,一些高校也出得起这个价格,于是就有了“周瑜打黄盖”式的“合作”。然而,并非每一所大学都“挖”得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那么高校该如何为实践经验缺乏这一问题“止渴”呢?
有些高校想到了妙招,那就是让学校的部分教师去企业“取经”,让部分大学教师在企业顶岗学习的过程中,将其“锻造”成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取到“真经”之后就能回来“活学活教”。这样做,既为大学节约了大量资金,又让大学教师学到了实践经验,可谓一举两得。但是,有些高校教师来到企业之后,很难扑下身子从事一线生产事宜,而且相关企业也没有既定的制度来约束这些“外来者”,这就导致这些高校的“取经者”很难取到“真经”。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教育部对大学工科老师也有相关的要求:那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大学教师,将拥有职务优先聘任的优势。同时,企业与高校在人才方面双向交流也可能成为将来的“主旋律”。
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生根”的时候,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工程师,特别是高级工程师走上大学的三尺讲台,而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不会一毕业就失业,他们毕业之后很可能立马就可以在相关企业拥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