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作为中国历史最昏庸的皇帝之一被载入史册,其实不但是他自己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看史书记载,隋炀帝杨广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征伐陈朝、行军布阵,都有板有眼。尤其诗文慷慨激昂,文采飞扬。处理朝臣关系,君臣关系都很有心计,应对得体。试问这样的人是个昏聩无能的人吗?
但是历史恰恰证明了一点,一个皇帝太聪明,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他自己还自以为是,那就是最可怕的皇帝,也可能是最失败的皇帝。历史课本上批评的,是隋朝修建大运河过程中的劳民伤财,而没有批评大运河本身。
事实上,大运河自此建成后,就一直是后来王朝的经济命脉,其伟大意义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唐人有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而隋炀帝有些类似秦始皇,多项大工程、对外征伐、巡游、削权贵一起进行,多线程操作。流民一起,天下都反了。
而大运河的诞生伴随的是隋朝走向灭亡的社会进程,一些施工,策划的细节由于民间的流传就和隋炀帝一样败坏了名声。并且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隋朝大运河动用人力物力极大。杨广修大运河主要劳动力来源是征发徭役,加之徭役耽误农时,对当时的朝廷支柱有极大的冲击。
加上其它一些大事件,财富的消耗超出了极限,民不聊生。并且杨玄感之乱,南方镇压俚僚,本就造成了劳动力不足。皇室得国不正,对门阀缺少震慑力。上层建筑不稳。大运河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只修大运河,不那样超大规模打高句丽,应该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
但大运河对古代社会的意义从来都没有被否定过。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解决了古代缺少南北走向的水路运输问题,苦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