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东南部的河口瑶族自治县,滇越铁路结束它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旅程,跨过南溪河延伸进入越南。
就在距离中越铁路大桥100米处的铁轨旁,挂着这样一条横幅:
口号揭示着这段铁路当下的尴尬。由于水害等原因,滇越铁路于2006年停止开行客运列车,目前也仅有少量货运列车还开行在此线路上。可就是这条“过渡”的铁路,却曾经有着属于自己的荣光。
通车于1910年的滇越铁路是中国仅有的几条米轨铁路之一。所谓米轨,就是两条铁轨间距是1000毫米的铁路,与中国通用的1435毫米标准轨铁路相比,这种铁路更加窄小,奔驰在其上的,也是体型更为袖珍的“小火车”。
百年时间,由法国殖民者主持修建的滇越铁路曾创造过中国桥梁史的“神品工程”,也曾奔驰着时速百公里的动车组。在抗战前期,作为云南重要的交通动脉,这段铁路甚至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一条宝贵通路。
云南多深山险峡,至今陆路交通仍不便利。修筑于百年前的滇越铁路线以自然为依靠和局限,遇山穿隧,遇谷架桥,地势实在难以达到安全标准则以展线在山间盘桓。复杂的地形也造就了一个世界工程史的奇迹:屏边五家寨铁路桥。
这座横架在两座峭壁之间的全钢结构大桥,当地人更习惯称它为“人字桥”,因其伸向峡谷边的两个支柱的形状而得名。据说,为了修建这座跨度仅67米的大桥,当年共有800多名中国筑路工人牺牲,平均铁路每向前推进一米,就要付出12个人的生命。
即使是今天,要到达这座天险处的大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从红河州的首府蒙自出发,需要先乘几个小时的乡村巴士到达屏边县和平乡,再走一个多小时的蜿蜒山路才能到达人字桥脚下,前来参观的火车迷无不把这段旅程称为“朝圣”。
要想近距离地与人字桥接触,则需要更多的勇气。先攀上近70度的陡坡,然后到达山体一侧的隧道口,人字桥就在隧道的尽头。进入隧道前,还有一个必要的工作是仔细判断列车经过的时间,如果在隧道中不幸与火车遭遇,跑,可是跑不掉的。
隧道尽头的亮点逐渐变大,人字桥也就出现在眼前。山风鼓鼓地从两侧的峭壁间穿过,再胆大的人也要小心翼翼地扶着一旁的栏杆——斑驳的钢铁桥下就是万丈深谷。
想要体验滇越铁路上的小火车,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去昆明北站。这个法式风格的车站每天还开行这几趟短距离的米轨通勤列车。
无需提前订票——在12306上可是查不到这些车次的。
按照时刻表抵达车站后,可以直接上车,等到在车厢内的绿皮座位坐定,才会有列车员前来售票,从昆明北站到王家营站只需要2块钱,甚至连火车票都是手写的。
米轨小火车是地地道道的绿皮列车,简陋到连风扇也没有。列车开行在昆明市区,沿途的人车都需为它避让。乘客则多是铁路的工作人员,他们几乎每天都是乘坐火车上下班,一上车便开始了熟络的问候聊天。
滇越铁路上的列车可不是一直这么简陋。位于昆明北站的云南铁路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列高大上的米其林列车,这辆列车从上世纪初开始就行驶在滇越铁路上,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惊人的100公里/小时。
在当时那个普遍使用蒸汽机车牵引的时代,这辆从法国进口的列车就已经采用内燃机驱动了。而且这辆车不是由火车头牵引,而是由车身自己提供动力,是名副其实的“动车组”。
与一般的火车更不同的是,为了提高速度,这辆列车的车轮在上世纪30年代被更换为橡胶轮胎,看上去更像是一列在铁轨上奔驰的汽车。
滇越铁路由法国人设计营造,征用数十万中国劳工筑路,筑路牺牲者超过一万人。其路权历经法国、民国和共和国流转,客货运输随着战争变迁而几经兴衰。其至今的意义,却几乎只能作为历史的遗迹而供人凭吊。
铁路是宏大叙事的代表,在当今流行的趣味中已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在很多人的生活与记忆力,它却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板块。
在不少小城中,通达火车站的公交开行都以火车时刻为依据。对于这些城市的居民来说,铁路承载着走出去的期望和归家的温暖。乘坐火车的人甚至还会彼此认识,有相对固定的目的地。一列火车的到来往往造成小城原本宽裕道路的拥堵,成为每天固定上演的小混乱。
乘坐火车或许是一件苦差事,它嘈杂,耗费时间,同时会染上一身糟糕的气味。但日夜不停奔驰的列车却是联通地与地、人与人最为经济的方式。
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远方的家仿佛已经是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