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网 - 工程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报道 | 企业报道 | 企业管理 | 热点话题 | 施工技术 | 项目管理 | 行业报道 | 行业透视 | 政策法规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药企在倒数第三天获大赦 国产好药工程成绩糟糕
7.biz | 商业搜索

药企在倒数第三天获大赦 国产好药工程成绩糟糕

信息来源:googvv.com   时间: 2019-01-23  浏览次数:206

  摘要:激进的导向、偏差的政策,导致行业匆忙上马,迷失了方向,药物一致性评价交出了糟糕的成绩

药企在倒数第三天获大赦 国产好药工程成绩糟糕

  《财经》记者 贺涛/文 王小/编辑

  “今晚很多人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一位制药界人士在得知药物一致性评价的大限被取消后如是说。

  12月28日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对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不再统一设置评价时限要求。

  再过3天,就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289个仿制药品种(下称“289目录”)的大限。

  这是《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药品质量要求,即国家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要求, 289种仿制药在2018年底前要完成一致性评价,未完成者将被注销文号,涉及到17740个批准文号,1800多家企业。

  如今,大限变成大赦,众多仿制药企业松了口气;但对广大的吃药群众来说,这未必是好消息。

  走过的弯路

  过去三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原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力推的一项工作,成为制药业的第一要务。但众多仿制药企业的切身感受是,“不做一致性评价等死,做了一致性评价找死”。不过,借一致性评价提高国产仿制药的初衷,获业内外一致认可。

  中国民众吃下的绝大多数药片,是国产仿制药,可见仿制药的药效,与国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但国产仿制药整体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产品。造成仿制药药效问题的根源,与政策导向直接相关。

  在2000年以前,药品紧缺是主要矛盾,先得解决药品有无、即可及性的问题。这导致药监部门审评标准过低,放行了大量“很水”的仿制药,造成中国仿制药的总体质量不高。

  至2006年—2007年,国内发生多起极为严重的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后,药品安全性上升为头等大事,制药业全面迈入抠药品杂质的时期,对药物有效性的关注降到低点。

  与此同时,在仿制药的临场实验过程中,数据造假现象普遍,重要的“生物等效性(BE)试验”竟然持续多年没有失败的案例,打造了一个国产“神话”,国产仿制药也最终滑向安全无效的“深渊”。

  至2015年7月31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140号文”,挥刀斩向仿制药药效问题。首次提出,仿制药获准上市的条件是要完全实现质量、疗效与原研药一致,否则无法获批。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正式打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发令枪。

  糟糕的成绩单

  多年积弊,解决起来困难相当大,分批解决是必须的。由此,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药物成为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重点。

  划入“289目录”的仿制药品种,都是2007年10月1日以前批准上市的,也是存在药效差距的重灾区。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策略是鼓励先到先得,即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时,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就是要求国产仿制药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样的水平,让公众能够吃上安全有效的仿制药。如此一来,医生在临床上也有开仿制药的底气,可以推动替代进口药,节约医疗费用;对于行业来说,也能提升制药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这样一项在设计中利国、利民、利产业的多赢举措,在施行3年后,收获了怎样的一份成绩单呢?

  国家药监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完成“289目录”相关品种中的90个。

  这个数字距离预定目标相差很远。况且,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给出了另一个值得担忧的数据:“289目录”中有186个品种,压根没有企业提交补充申请的品种,被视为濒危品种。

  对于大量的濒危品种,清华大学法学院卫生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卓永清曾告诉《财经》(博客,微博)记者,很多都是经济价值很低的老药。它们很难带来良好的经济回报,厂家缺乏动力去做一致性评价。

  国家药监局官方解读中,也提到在基药品种中,约有180余个品种为低价药,例如氨苯砜片、地塞米松片、巯嘌呤片等,其中部分品种为临床必需、市场短缺用药。

  这些药的缺席,会危及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事关公众临床用药基本需求。也是一致性评价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重要考量。

  主持者低估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难度和复杂性,乐观地喊出了2018年底这个期限,但准备不够。

  需弥补顶层设计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个技术活,但原食药监总局所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技术性文件,暴露出储备不足的短板。也就是说目标确定后,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顶层设计没有做好。

  最明显的案例是参比试剂的选择,就是确定对标物,这也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关键第一步。

  但原食药监总局迟迟不公布参比制剂,一度陷入企业对自己选定的参比制剂进行备案,如果60天内没有给出意见,企业可以按照备案的品种展开工作。

  结果造成“裁判员一声令下,运动员就开跑,但不知往哪儿跑”的尴尬。此种状况造成工作无法推进,企业观望意味浓厚。

  听话的企业可能更受伤。2017年4月,原食药监总局公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后,43家生产阿奇霉素的药企陷入集体恐慌,它们都选错了参比制剂。押错宝的后果是,过去的工作都要推倒重来。在成本和时间上,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参比试剂的另一被广为诟病的规定是,在中国生产的原研药即地产化原研药,不能作为参比制剂。企业只能到世界各地去高价求购原产国原研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严重延宕了工作进度。

  工作的承担机构也数次变更。最初,原食药监总局将一致性评价交给下属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独立承担;后药典委员会参与确立参比制剂,参比制剂陆续发布;2017年年中,此项工作全部移交给药品审评中心(CDE)承接,此后才算步入正轨。到2017年年底,规定做出调整,地产化原研药可以申请成为参比制剂。

  然而,2年时间已经流逝,众多仿制药企业走了一大圈弯路。如期完成“289目录”的一致性评价也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药智网联合创始人李天泉认为,“一致性评价没有预料到技术问题太复杂,边摸索边干,时间过去大半,还在出政策。”

  让企业窝心的还有一致性评价的费用。由于大家集中赶考,一窝蜂拥挤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导致价格上涨几十倍,目前已是全世界最贵。就这,由于临床资源紧张,还得排队。企业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在取消大限之际,国家药监局也给出了解读,一致性评价工作在我国全面推进中,面临着提升科学认知,以及参比制剂选择、评价方法确定、临床试验资源不足等诸多挑战。其中所发现的技术问题需要加以科学评估,逐步研究解决。

  好在,此次调整主要是时间上的。仿制药最终还是要过一致性评价的关口。

  根据新规,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含基本药物品种在内的仿制药,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企业经评估认为属于临床必需、市场短缺品种的,可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提出延期评价申请,经省级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研究认定后,可予适当延期。逾期再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尽管目标是好的,但激进的导向、偏差的政策,导致行业匆忙上马,却迷失了方向,走了冤枉路,花了冤枉钱。

  如今,国家药监局在解读中强调,时间服从质量。这既是纠偏,也是重拾初心。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