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网 - 工程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报道 | 企业报道 | 企业管理 | 热点话题 | 施工技术 | 项目管理 | 行业报道 | 行业透视 | 政策法规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企业报道 > 西南石油工程公司用科技牵出“川西气龙”
Q.biz | 商业搜索

西南石油工程公司用科技牵出“川西气龙”

信息来源:googvv.com   时间: 2014-01-20  浏览次数:309

    2013年,井下作业分公司完成新页HF-2井、新场30井等16口井16层次须五挖潜施工,累计获日产气量40余万方,天然气绝对无阻流量50余万方。川西须五段挖潜测试系列工艺技术的创新突破,使川西须五老井二度逢春,保证了川西会战向纵深推进。
   
    挑战须五世界级开发难题
   
    川西须五段天然气资源丰富,老井挖潜是其主要开发方式。“井控风险高,井筒条件差,封层难度大,环保压力大,”须五气藏开发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属世界级难题,制约其挖潜动用。
   
    “须五挖潜是川西会战的重要战役,井下试气、修井、压裂三大专业要做好充分准备,抓好工艺技术创新,当好负责任的乙方。”井下作业分公司经理黎克难常这样鼓励大家。
   
    该公司综合试油大队大队长陈科坚定地表示:“我们一定要突破思维局限,通过工艺技术的改进创新,确保川西会战在测试环节上不掉链子。”
   
    2013年1月9日,经过连续3天加砂压裂,新页HF-2井经对须五段测试喜获日产气量3.8万方,这次施工入地液量8600多方,施工排量每分钟最高12.4方,最高泵压61兆帕,创川西加砂压裂入地液量最多、排量最大、施工时间最长三项纪录,施工排量还刷新中石化纪录,由此揭开川西须五挖潜会战的序幕。
   
    “井筒胃镜” 漏点一目了然
   
    2013年,新882井施工中,采用RTTS封隔器试压,发现小套管存在漏失点,但当时没有井下工具能对该井段进行精确找漏。
   
    “以前为找准漏点位置,一般通过下机械试封隔器,一段一段施压并观察井下压力变化,推断漏点位置。”队长田思林说,这口井的漏点在2600米的位置,如果采用下封隔器试压的老办法,就算第一次试压位置刚好就在漏点,仅仅下一趟2600米的管串,就要8到10个小时,施压以后,确认漏点,起管串又要8到10个小时,算下来至少需要一天,这还是在一下子能找到漏点的情况下,在以往找漏施工中,反复施压十几个井段才找到漏点的情况也很常见。
   
    难道就没有一个能够提升作业时效,快速确认漏点位置的方法吗?“那段时间,吃饭在想,走路在想,就差睡觉没想了。” 综合试油大队主任师牟小清说,反过来想,如果井段有漏点,除了压力会变化,还有什么特征呢?
   
    在发生漏点的井段,井内液体的外漏,不但会影响井筒内压力的变化,而且由于地层本身具有一定温度,渗漏段的井内液体温度也会发生急剧变化。
   
    这个想法让牟小清有些激动,他牵头成立了快速找漏技术攻关小组,从跟踪井温变化出发,多次做实验、查资料,在大家努力下,泵注井温找漏技术形成了。
   
    说起这个技术创新,综合试油大队工程师杨佑林打开了话匣子,“这个技术利用井温的变化,从井口将仪器用电缆慢慢下放,完成测量后,直接把取出的仪器中的芯片放进电脑,就能马上看到整个仪器下放程中的温度变化,漏点位置立显原形,我们把这个技术叫做‘井筒胃镜’,哪有问题,一目了然!”
   
    10月14日,在新882井,试油(气)一队通过找漏作业,仅用4个小时,就成功找到漏点,施工时效至少比原计划提升近6倍!节约成本达三成。“井筒胃镜”在新882井一举取得成功,促进了川西会战提速提效。
   
    多剂良方 医治挖潜杂症
   
    西南井下人总结以往经验做法,针对“老井挖潜”作业的技术特点和难点,进行新的探索,形成了配套的须五作业特色技术。
   
    针对须五段气藏老井挖潜开发钻扫水泥塞井控风险高、井筒质量不合格、转层方式难度大等特点,对施工工艺进行风险诊断和风险控制的评估,编制《须五气藏试气操作手册》,为须五气藏挖潜施工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针对老井钻扫水泥塞管串上顶风险高的难题,优化防喷器组合结构,有效实现防顶防喷,该防喷器组合结构已在新场26井、新882井、川孝568井等15井次成功应用,有效防范了井控风险事故发生。
   
    针对须五老井挖潜储层改造规模大,大液量、大砂量施工,后期产生大量压返液,通过回收压返液循环利用,既减轻环保压力,又节约了压裂液,为川西须五投产节约了大量成本。
   
    针对水平井井型特殊,易造成井下管串、工具卡埋事故,优化工艺技术,采取“泥浆预处理+泥浆中射孔”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提前对井筒泥浆维护处理,并通过关防喷器射孔工艺缩短管串在泥浆中的停留周期,有效防止了发生卡埋钻事故。已通过上百口水平井验证,效果显著,促进了川西增储上产。(符华勇 周维荣 苟源 何小霞 朱禾)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网证实,仅供您参考